翡翠被誉为“中国国石”,自古以来就备受礼仪文化的推崇,而清代更是中国翡翠产业的一个重要时期。那么,在清代,老翡翠是否有着高价值呢?
在清代,翡翠的产业链条极为完整。从矿山到加工到销售,都有着专业的从业者。南方的广东省和云南省是主要的翡翠产区,而较为珍贵的老翡翠,多见于云南。
在清代,翡翠除了作为装饰品、礼品外,还被广泛用于制作笔洁、行题、茶具、手持扇、葫芦、儒生帽钗等,应用范围比现代更为广泛。
在清代,翡翠的价值被认为是与其独特的颜色、质地、透明度、坚硬度、光泽度等因素相关的。而老翡翠,通常指质地致密、有色润泽而无瑕疵的翡翠。老翡翠的颜色多为浓郁的墨绿色或带淡黄的绿色,因为清代的加工技术相对简单,所以较少经过任何化学处理,因此多数老翡翠都是自然成色。
然而,到底什么是老翡翠,却是目前鉴定界的难题。因为没有明确的时间界定,有些人认为只有清代中后期以前,有些人则认为是指距今100年以上的翡翠才能被称作老翡翠。
由于老翡翠的稀少性和历史价值,其市场价值自然更高。清朝时期,由于没有国家有关钻石等宝物的专项法律或相关规定,因此翡翠作为贵重物品,其交易甚至比钻石、珠宝等更为活跃。
在现代,也有很多翡翠投资收藏者认为老翡翠具有较高的市场价值。2014年,一件清代雍正款白底苹果绿手镯创下了1.11亿元的天价。此外,江苏博物馆所藏的一对清朝乾隆款昆仑白玉带钩,造型精美,线条流畅,镶嵌着绿色的老翡翠,价值也较高。
虽然“老翡翠”这个概念没有明确的时间界定,但在清代,翡翠的市场价值是极高的,而老翡翠由于其历史和质地等因素,自然也比普通翡翠更加珍贵。在现代,随着文化收藏和投资热的升温,清代老翡翠依然具有高市场价值。